贊助商鏈接 |
今年69歲的趙連山在臺安的苗木界可以說是泰斗級人物,從1982年開始,趙連山便開始種植榆樹苗。由于是自己琢磨出來的掙錢道兒,趙連山可以說是費盡心力種好樹、找銷路。“那時候也沒想著怎么掙錢,只要比玉米貴,那就種。但是我講究質量,剛開始就在自己家那三四畝自留地上種,道邊榆樹上摘下來的榆樹錢兒,回家種地里。我蒔弄得好,鞍山有幾家綠化公司就專門買我的榆樹苗。”漸漸地,在綠化公司的要求下,趙連山也種了一些其他品種的苗木,并一點點擴大種植規(guī)模。
“上世紀90年代的時候,基本上就能達到年收入幾萬元,我種的苗木成活率高,品質好,省內很多城市都上我這買苗木。”趙連山笑著說,人做什么事都得像個樣子,做得好了自然生意就來了。由于生意越做越紅火,趙連山的名氣也越來越大,十里八村的同行也都紛紛到他這來取經。
1994年趙連山被臺安縣政府樹為苗木帶頭人典型,1996年又被鞍山市人事局評為農民苗木工程師。1997年,趙連山的兒子趙巍在北方工業(yè)學校畢業(yè),趙連山沒有讓兒子在外發(fā)展,直接把兒子“調”回了家。“那個時候我這基地已經發(fā)展到100畝地了,自己也照顧不過來。況且苗木這行肯定還有發(fā)展空間,兒子學成了回來跟著我干,肯定還能發(fā)展壯大。”當時年過半百的趙連山已經隱約地看到了苗木基地發(fā)展的美好前景。
1998年,趙連山和兒子在河南考察市場期間,看到當地對苗木進行造型、修正,工藝和正常剪枝差不多,價錢卻相差好幾倍。“回來我就自己琢磨,給樹剪枝的時候還特別設計個造型,按照造型剪枝。”功夫不負有心人,趙連山在苗木造型上也漸漸摸出了門道,不僅如此,他還把這項技藝傳給了兒子和家里干活的工人。趙連山告訴記者,經過多年的摸索,他的技藝在苗木圈已小有名氣,連新疆的客商都慕名來這里進苗木。“我還做了一套十二生肖的苗木造型,現(xiàn)在已經賣出去4組。這種大型的造型樹需要十多年才能達到效果,這一套可耗費了我不少心血。”
如今,趙連山的苗木基地已達200畝,品種更是多種多樣,苗木基地的利潤每年可達到100萬元。“現(xiàn)在還得多注重市場銷售和苗木質量,這樣才能干得長久。”趙連山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