贊助商鏈接 |
“沙荒地上栽楊樹,林下種油料牡丹,立體種植為縣里改善了生態(tài),更讓我有樹有花‘雙收益’,再也不怕因污染遭取締了!”在河北臨漳縣臨鄴大道旁的海平園林綠化林下種植基地,負責人李振山指著楊樹林下600余畝油料牡丹,感嘆不已。
53歲的李振山是杜村鄉(xiāng)西冀莊村民。上世紀90年代,北方農村使用混凝土預制板代替木制檁條蓋房,他看準時機辦起了預制板廠,成為當時全鄉(xiāng)第一批村辦企業(yè)領頭人。市場需求旺盛加上經營管理有方,經過20多年發(fā)展,李振山的預制板廠效益豐厚。
隨著近年來國家對環(huán)境污染治理力度加大,李振山的預制板廠成為縣里的治理對象。“老李啊,你的板廠生產有粉塵污染,與國家提倡的綠色發(fā)展不符,京津冀大氣污染治理力度越來越大,板廠不能干了,你必須轉型。”縣環(huán)保局執(zhí)法人員來到板廠做李振山的思想工作。
但是,轉型干什么好呢?李振山犯了愁。2014年底,連接縣城與鄴城遺址的臨鄴大道通車,縣里將沿路19.6公里兩側的區(qū)域發(fā)展定位為“生態(tài)農業(yè)觀光帶”。縣里將2600多畝沿路綠化帶劃分標段,通過公開競標承包給造林公司,由造林公司負責市場化造林運營。
“大道兩側曾是漳河故道,多風沙,縣里支持發(fā)展林下立體種植,造林與造景并重,增收與增綠結合,綠化與美化并行,縣里要的是生態(tài)效益,給農民的是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。”縣林業(yè)局長王劍飛介紹。
李振山借此抓住轉型時機,成立了園林綠化公司,分標段承包了600畝沙土地,造林綠化栽上了速生楊,并從山東引進油料牡丹,采取訂單生產方式,搞起了林下種植。
3年來,李振山邊學技術,邊學管理,先后投入300多萬元用于林下種植和育苗,他的第二次創(chuàng)業(yè)也隨著楊樹、牡丹蓬勃發(fā)展起來。
“林地承包期是20年,我計劃5年采伐一茬,鋸斷樹干不刨根,讓楊樹再生新苗,可省下樹苗錢和人工費。牡丹今年就能有收益,牡丹籽每畝能收入2500多元,600畝就是150多萬元。”李振山說,隨著牡丹籽產量逐年增加,再加上丹皮、林木產生的經濟效益,年均每畝地可收益5000多元。
推薦閱讀:石楠球